江南水韵中见证千年文脉 观“长江下游文明特展”

“我们赞美长江,江南你是水韵无穷的源泉;我们依恋长江,你有母亲的中见证千情怀。”一首《长江之歌》唱出了长江的年文源远流长,也唱出了中华文明的脉观生生不息。亘古奔流的长江长江,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下游千年文脉,是文明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。

近日,特展江苏南京博物院举办“大江万古流——长江下游文明特展”,江南联合长江下游9家文博单位精心挑选约250组(件)展品,水韵向观众展示长江下游地区的中见证千文明起源与发展历程、文化高峰时期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年文物证,以及当下城市文明的脉观斑斓光影。

在江南水韵中见证千年文脉——观“长江下游文明特展”

此次展览展出的长江“宜子孙”青玉璧。本报见习记者李健摄/光明图片

领略长江下游文明的独特魅力

走进特展馆8号展厅,映入眼帘的是一幅代表长江底色的蓝色背景墙,画有长江下游地区的流经路线,上书“大江万古流”五个苍劲有力的大字,一下子就让人感受到长江奔腾不息的气势。

“这些大米怎么黑乎乎的呢?”一位小朋友好奇地问妈妈。“这是溧阳神墩遗址出土的炭化稻米。”妈妈耐心地讲解。溧阳神墩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的骆驼墩文化,距今约7000年至6000年之间。这说明在几千年前,长江下游地区的先民们已经在无数次的探索中,创新培育出可种植的稻米。

展柜中一把覆有薄锈的古剑格外引人注目,剑身近格处铸有铭文两行十字:“攻敔(吴)王夫差自乍(作)其元用”,明确了这把剑的主人是吴王夫差。剑首铸有八圈同心圆凸棱,是最为称道的“吴越青铜剑三绝”之一。这把青铜古剑是高超青铜铸造技艺的明证,也是吴越先民不断技术创新的生动注脚。

发表评论

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. 必需的地方已做标记 *